2022年度述职报告
衡水学院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 魏淑珍
2022年12月
2022年,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校转型发展目标和湿地中心年度工作计划,秉承自信自强、守正出新理念,恪尽职守,踏实工作,主动担当作为,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强化思想引领
思想引领,理论先行。2022年,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本中心的学习计划,以身作则,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通过集中学、分组学、自学、专题培训等方式,紧密联系工作实践对标对表、连贯思考,努力掌握精神要义。今年,组织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百年初心成大道——党史学习教育案例选编》《百年大党面对面》《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等,收看了“牢记嘱托 勇毅前进”2022年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第4讲,并撰写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等。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意义,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
二、精心谋划,多措并举,推进科研创新工作
(一)壮大科研队伍,增强科研实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为尽快壮大科研队伍,增强科研实力,主动积极作为,开拓创新,做好科研队伍建设工作。针对不同研究方向的团队成员,通过认真研讨与思考,采用自愿和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将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划分。每个成员拥有1-2个研究方向。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做好本中心的科研和服务地方等工作。加强团队日常管理,引导、鼓励和督促相结合,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进一步激发我校教师的科研创新热情,壮大科研队伍,本中心谋划申请设立的校级“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项课题29项获批立项。项目的立项,对科研队伍的凝聚提供了重要载体。
2022年,本中心新引进博士1名,调入博士1名。同时,还与山东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刘爱菊教授、河北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谷守芹教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占武研究员等开展学术合作,以拓展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并带动团队成员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截至目前,本中心专职人员增至7人,校内兼职教师增加15名,湿地研究人才库人员增长至129名。新人员的加入不仅为本中心增添蓬勃生机、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为本中心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人力和技术保障。
(二)加强省级科研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是促进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本年度重点加强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平台的建设。
2022年3月我校申报的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在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合作单位及协同创新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人负责撰写了《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2022-2025年),历时近3个月。编制内容主要包括协同创新中心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机制体制改革和运行模式、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和考核指标、协同创新中心的资源整合与投入支出、年度实施计划与绩效目标等。5月20日下午,《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专家咨询论证会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本人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汇报了中心的发展规划,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一致同意“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通过论证。
目前,正在按照“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加强该省级科研平台的建设。为打造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高地,学校已经对新校区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本团队对新校区协同创新平台中心功能分区、仪器设备资源配置等进行了认真研讨,提出了基本框架。本人发挥个人所长,为科研平台建设献计献策。
(三)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抓手,重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重点解决湿地保护等相关领域关键技术难题。2022年,本人主持的主要项目有高新区滏阳河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示范项目、衡水湖小湖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衡水市大气环境立体监测网与综合评估体系项目、依托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聚集高端人才工程等。研究成果、论文等相关基础工作都在有序进行。
2022年,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衡水湖湿地生态进行调查,其中包括植物、动物特别是鸟类的观察和拍摄。3-6月,正是鸟儿衔草搭窝,孵化幼鸟的好时期,也是观察鸟类的最佳时期,该时期利用无人机结合传统拍摄的手段,该调查方法弥补了传统鸟类拍摄技术的缺点,能够广角度、快速拍摄,同时对人工不能到达的区域可以进行挖掘式拍摄。今年的衡水湖湿地生态调查取得了很好的拍摄效果,为河北省科技厅科普专项如期完成、衡水湖湿地的保护与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今年9月,“高新区滏阳河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是衡水市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是我校的专利产品在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经费资助达300多万元。本人作为该项目技术负责人,与其他单位合作推进该项目,并为其提供生态修复相关技术和菌株资源,重点解决了中水条件下水质提升的技术难题。目前,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河流生态建设与水质提升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该项目成为了我校相关专业实践实习的良好基地。
2022年立项课题“衡水湖小湖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其显著特点是多方向的交叉融合与积累、融科学研究与应用示范为一体的衡水湖湿地研究专项,该项目2022年11月如期结项。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衡水湖小湖生态环境调查、生态修复技术构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该项目重点解决了衡水湖生态修复技术集成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该项目实施,对改善小湖的生态结构,恢复其正常生态功能,形成健康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为一体的健康生态链,促进污染物的转化与降解,都起到生态修复与水质提升的双重作用,提高了衡水湖的生态自净能力,为野生动植物特别是鸟类提供重要的栖息和繁衍场所,对衡水湖保护的持续性具有助推作用。
“衡水市大气环境立体监测网与综合评估体系项目”(大气超级站)为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和我校联合共建的项目。大气超级站是科学研究和大气防控为一体的立体监测网。本人主持的“衡水市大气环境立体监测网与综合评估体系运维服务项目”2022年7月立项,本团队负责对大气超级站生成的数据汇总分析,主要包括周报告、月报告、半年报告、年报告,污染过程分析报告及应急分析报告等,为衡水市大气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衡水市大气污染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本人及团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研究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研究视野更为开阔。
(四)强化产学研合作,助力地方绿色发展
在产学研合作、服务三农促进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深化产学研融合、促进衡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助推企业产品升级,实现经济与绿色发展效益最大化,助力地方绿色发展。
作为湿地保护与绿色农业发展服务地方团队负责人和河北省科技特派员的双重身份,利用与河北隆大庄园有机肥生产企业合作共建的发酵实验室和基础微生物学实验室等,以河北隆大庄园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为技术服务的重要阵地,使用筛选并积累获得的农药降解专利菌、除草剂降解菌、生防菌和除臭菌等,有序开展了对农业面源污染农药、除草剂的降解作用、对农业害虫虫卵的杀灭作用、对营养基质的除臭作用等绿色有机肥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合作攻关、国家省市绿色农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相关文件的政策宣讲等方式,不但帮助破解绿色有机肥发酵等技术难题,还提升了企业产品质量,并通过实验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提高了企业职工科学理论素养和技术能力,有力促进了企业经济与绿色发展效益的双丰收。
2022年7月30日,参加了河北省有机与生物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二届理事会议,我校被成功推选为河北省有机与生物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二届副理事长单位,本人被聘任为副理事长,这次会议的交流和对我们该领域工作的肯定,使我们在产学研合作、 助力地方绿色发展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三、抓好日常性工作
2022年,国内疫情出现反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工作中,带头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政策,认真落实学校防控工作要求,实行全员包联责任制,坚持日报告制度,按时参加核酸检测。利用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普及防疫知识,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同时,结合疫情发展形势,合理安排外出采样、服务地方等活动,积极推进部门各项工作。
持之以恒抓好网络建设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做好网络维护。及时报道中心的各项工作进展,严格信息发布审核程序,打造展现湿地工作的靓丽窗口。同时,继续加强部门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做实做细项目管理、科研考核、资源配置及引导与督促工作,为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四、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打算
回顾2022年,有收获,也有一些不足:一是在学习上还不够系统,思考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如何用创新理论破解工作中的瓶颈问题,尚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虽然自我要求比较高,但有时还存在一定的惯性思维。
新的一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继续带领湿地中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奋进,勇毅前行,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和地方绿色发展贡献力量。主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强化政治理论学习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政治引领。创新学习形式,提高学习实效,筑牢党性党魂,厚植担当精神。
二是探索队伍建设的“三元化”路径
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在队伍建设上要开辟“三元化”的建设路径。即:行政职能部门在队伍建设合力提升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引导上发挥优势;二级学院在师资队伍交叉学科的融合上给出对策;科研机构在队伍的优化组合上打好组合拳。
三是建立产学研直通车体系
寻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之间的连接点和粘合剂,建立产学研直通车体系,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联通关隘,形成产学研一体化。
四是强化省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在省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校内和校外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的资源共享最大化,联合开展创新研究,提升学校协同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京津冀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2023年将根据新校区功能分区对该平台科研用房进行科学规划,并根据学校整体规划进度制定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计划并适时实施。制定实验室管理运行制度,保障省级科研平台平稳有序运行。
充分利用平台效应,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以项目为载体,以省级协同创新为支撑,吸引相关研究方向的人才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平台吸引人、平台锻炼人、平台成就人的效益最大化。
五是抓日常促发展
日常工作中主要进行制度建设、网络建设和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建设等,确保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