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和转型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湿地中心和自身的优势,在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提高的基础上,带领本部门按照2021年湿地中心工作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很好的完成了学校及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做好思想引领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同时又作为机关党委第八支部的支部书记,深感责任重大。2021年,带领本支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推进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大家读原文悟原理,吃透精神实质,在学习中砥砺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以昂扬姿态投入到学校工作中。一年来,重点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10项内容;王守忠书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宣讲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深受鼓舞。跟进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等系列重要讲话;观看了《榜样5》专题节目、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网络直播、红色革命电影《长津湖》等并撰写心得体会;先后到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展览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组织了红色诗歌朗诵、“团结就是力量”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了支部书记、支部委员讲党课等活动。通过多形式的学习,引领大家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且,集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视频课程,让全体党员明底线、知敬畏。
二、日常工作常抓不懈
谋事干事要从日常工作做起。制度建设是做好日常工作的保障。本部门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各项制度都需要不断完善。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调查研讨及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资料,同时结合中心近几年工作经验的积累,亲自带领团队并参与了中心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先后拟定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湿地中心项目立项评审办法》、《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章程》。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补充完善了《湿地中心项目管理办法》、《湿地中心日常管理制度》、《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岗位职责》等。中心成员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可以目标明确、规范做事、有序前行。
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人们生命健康的大事更是认真对待、常态化管理。一直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学校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心全意、全神贯注、全员动员、全面行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从我做起,从本中心做起,为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力量,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团队建设进一步增强
科学研究具有连续性、复杂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优秀的科研团队是科学研究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工作中在个人提高创新意识、勇于探索,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与服务地方能力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团队建设在科学研究和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充分理解通过项目带动培养优秀的团队是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基础,也是我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有效途径。因此以项目为依托进行团队人才培养培育。
根据本中心特点,2019-2020年承担了衡水市重点人才项目“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策略和专业人才培育研究”项目,形成了“1+4”湿地保护专业人才培育模式,1个中心——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即湿地保护专业人才培育中心;培育4类人才,即湿地研究人才、湿地管理人才、湿地服务人才、湿地保护科普人才。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了一支懂生态、懂湿地、爱湿地、爱环境的湿地保护专业人才队伍。
在项目经验积累的基础上,2021年,继续承担了衡水市委组织部的“衡水市大气污染防治人才集聚与培养工程”项目。我校与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合作共建的衡水市大气超级站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借站引智”高端人才集聚成效显著。通过“借站引智”,汇聚了来自全国的大气污染防治高端人才;平台孵化本土人才辈出。以衡水市大气超级站作为孵化平台,通过高端人才及其团队的“传帮带”、衡水学院的学科、专业及团队优势,培养了一批大气领域的本土人才;通过该项目研究“四元化”、“1+5”大气污染防治人才集聚与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四元化”指政府主导、行政主管部门引导、高校或研究院所技术支撑、企业行业及社会参与;“1+5”,“1”大气超级站孵化平台中心,“5”指5类大气污染防治人才,即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与服务人才、仪器运维人才、大气综合分析人才、大气污染防治应用人才、大气防治科学普及人才。该项目研究因取得明显成效,获得衡水市优秀人才项目二等奖。
2021年10月,本人承担了我校“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文本的撰写工作(100多页)。该项工作历时近一个月,时间紧、任务重。科研处、湿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等多部门、多单位协调和高度配合。中心全体人员在此项工作中承担了以下工作任务:一是汇总、梳理我校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方面的各类科研成果资料(论文、课题、专利、专著等)、已建立的各类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证明资料及所获得的荣誉等,合计300多页;二是与其他部门共同完成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衡水湖管委会、衡水市生态环境局、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合作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框架协议的签订。在学校领导、中科院吴丰昌院士、科技局领导等的共同指导和支持下,经过我校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昼夜奋战,所有申报材料如期上报。项目的开展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凝聚了力量。
四、秉持服务地方宗旨,服务地方有新突破
作为中心负责人、衡水市市管专家、衡水市人大环境领域特邀专家和衡水学院“环境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服务地方团队负责人,围绕本中心发展目标和定位,秉持服务地方宗旨,促进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科学凝练研究方向,认真谋篇布局,把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综合考虑,有机融合,主动对接地方需求。
以河北隆大庄园为技术服务的重要阵地,现场指导,帮助破解绿色有机肥发酵技术难题,并开展了专题讲座。本人应衡水市科技局邀请先后到武强省级科技园区(河北聚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富奥衡水牧业有限公司、衡水河牧牧业有限公司)、安平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河北裕丰京安养殖有限公司等)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并作为专家组组长对两个省级科技园区给出了评估意见。
本人始终坚持不断探索、努力拼搏、持之以恒、勇攀科学高峰的科研人精神,并寻求产学研合作的契机和结合点,认真谋划有分量的项目。多年的奋斗、心血与汗水的浇灌,终于瓜熟蒂落,应用性示范项目“高新区滏阳河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拉开了帷幕,服务地方有了新突破。
高新区滏阳河受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工业污染的影响,上游或城区排放的污水使河流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高新区有很多化工企业,其中包括农药企业,因此造成河流底质及水体污染严重,植物、动物生长受到抑制,生态与水质均受到影响,河流生态环境恶化。加之污染历史较长,目前河流水质较差,水生态系统失衡,水体自净能力低。河流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自然资源。推进河流生态综合治理,提升河流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
2021年4月,在衡水市委市政府、衡水学院、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和衡水市高新区等支持下,开始了该项目建设。该项目由本人及团队提供技术支撑。项目位于河北省衡水市高新区滏阳河区域,示范区长度为1.5公里。示范区上游紧邻两个排污口,城市中水的持续排放造成其下游水体及生态治理的困难,采用传统的治理手段难以达到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的目的。多年来,我们团队围绕衡水湖及衡水市滏阳河等多条河流的治理与生态修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拥有了针对本项目治理的自主研发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可以提供降解不同污染物、促进植物生长的技术和专利产品。
该项目主要利用环境科学、生态学的原理和生物技术的综合应用,通过基质改良、中水改善和生态恢复等措施达到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的目的。目前,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高了项目建设区域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恢复了项目区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形成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顺畅的良性生态体系。提升和改善了项目区水体质量,相关污染物指标明显下降。水质、生态及景观的改善,得到领导和周围群众的高度赞誉和好评,也为相关专业提供良好的示范基地。同时,该项目建设对促进我校产学研融合与转型发展、加快成果转化和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存在不足之处
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的还不够紧密,运用科学理论解决新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潜力还不够强,用理论指导工作的能力有待提升;遇到紧急任务,为了推进工作,存在沟通不充分、犯急躁情绪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