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2021年班子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1-12-2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1年,湿地中心班子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狠抓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一、强化班子理论学习, 提升政治理论水平

2021年,本部门班子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推进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大家原原本本读原文,认认真真悟原理,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学习中砥砺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以昂扬姿态投入到学校工作中。一年来,按照学习计划,重点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跟进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观看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网络直播、红色革命电影《长津湖》并撰写心得体会;先后到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展览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在6月份本部门组织了红色诗歌朗诵。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引领大家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感悟党的丰功伟绩,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带领大家积极投身我为群众办实事、衡水市文明创城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凝聚奋勇拼搏的力量。

二、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

结合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的定位,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制度建设。通过班子认真研讨、整体谋划,围绕科学研究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先后拟定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湿地中心项目立项评审办法》《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章程》,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补充完善了《湿地中心项目管理办法》《湿地中心日常管理制度》《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岗位职责》等。这些制度进一步细化了考核指标,丰富了管理内容,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同时也为学校审核评估奠定了基础。

三、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遵循人才是科研实力提升的关键这一原则,本中心班子下大力气抓好队伍建设。在不同方向的科研人才培养培育方面不断探索,为科学研究的厚积薄发奠定基础。

2021年,本中心承担了衡水市委组织部的“衡水市大气污染防治人才集聚与培养工程”项目,项目研究取得明显成效。我校与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合作共建的衡水市大气超级站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借站引智”高端人才集聚成效显著。通过“借站引智”,汇聚了来自全国的大气污染防治高端人才;平台孵化本土人才辈出。以衡水市大气超级站作为孵化平台,通过高端人才及其团队的“传帮带”、衡水学院的学科、专业及团队优势,培养了一批大气领域的本土人才;

通过该项目研究“四元化”、“1+5”大气污染防治人才集聚与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四元化”指政府主导、行政主管部门引导、高校或研究院所技术支撑、企业行业及社会参与;“1+5”,“1”大气超级站孵化平台中心,“5”指5类大气污染防治人才,即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与服务人才、仪器运维人才、大气综合分析人才、大气污染防治应用人才、大气防治科学普及人才。目前5类大气污染防治人才的培养培训稳步推进,可持续效果明显。本项目获得衡水市人才项目二等奖(衡水市委组织部组织)。

继续发挥“1+4”湿地保护专业人才培育优势,1个中心——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即湿地保护专业人才培育中心;培育4类人才,即湿地研究人才、湿地管理人才、湿地服务人才、湿地保护科普人才。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了一支懂生态、懂湿地、爱湿地、爱环境的湿地保护专业人才队伍。通过“一对一”、“多对一”传帮带模式,切实解决衡水湖湿地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多学科交叉的湿地保护与研究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湿地研究人才库人员由78名增长至116人。今年中心引进1名中科院湿地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校内兼职教师增加12名,为本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动力。

四、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

平台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与支撑条件,本中心抓住一切机会,强化平台建设,打造省内乃至国内的先进平台。

2021年10月,本中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会同科研处、生命科学学院共同完成了我校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该项工作历时近一个月,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协调和高度配合。中心全体人员在此项工作中承担了以下几项工作任务:一是汇总、梳理我校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方面的各类科研成果资料(论文、课题、专利、专著等)、已建立的各类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证明资料及所获得的荣誉等,合计300多页;二是与其他部门共同完成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衡水湖管委会、衡水市生态环境局、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合作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框架协议的签订;三是在整个团队资料汇总的基础上,进行申报书文本的撰写(106页)。在学校领导、中科院吴丰昌院士、科技局领导等的共同指导和支持下,经过我校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昼夜奋战,所有申报材料如期上报。

五、服务地方迈上了新台阶

本中心秉持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积极对接地方需求,助力衡水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今年,中心成员多次到衡水湖管委会、衡水市生态环境局、河北隆大庄园等地走访调研,了解地方需求,梳理相关服务内容,为精准服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作为我校服务地方团队成员,以河北隆大庄园为技术服务的重要阵地,现场指导,帮助破解绿色有机肥发酵技术难题,并开展了专题讲座。同时中心主任魏淑珍教授应衡水市科技局邀请先后到武强省级科技园区(河北聚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富奥衡水牧业有限公司、衡水河牧牧业有限公司)、安平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河北裕丰京安养殖有限公司等)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并作为专家组组长对两个省级科技园区给出了评估意见。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的科研积累,终于结出丰收的硕果,服务地方迈上了新台阶。

“高新区滏阳河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是衡水市2021年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衡水学院作为技术服务单位,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魏淑珍教授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为其提供生态修复相关技术和菌株资源。该项目为服务地方应用项目,是我校的专利产品在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经费资助达300多万元。该项目位于高新区滏阳河区域,总长度1.5km,通过基质改良、中水改善和生态恢复等措施最大限度消减入河污染物、恢复该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形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顺畅的良性生态体系,在河流生态建设与水质提升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到今年6月,该项目的效果逐渐凸显出来,河流水质提升,生态明显修复,修复区内出现了水清鱼跃的美景,无人问津的地方成了垂钓者青睐的休闲娱乐场所。该项目成为河流生态建设与水质提升方面的典范,项目的实施受到领导和周围群众的高度赞誉。同时更是我校相关专业实践实习的良好基地。

通过项目的实施,本中心形成了一支具有地域特色在湿地研究与生态修复领域集研究、可研、初设与实施为一体的团队。

六、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形势,做到理性面对,不松懈不恐慌。认真落实上级部门和学校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严格请假纪律,做好人员活动踪迹记录,坚持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按时参加核酸检测。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向部门成员传播科学防控知识,切实做好个人日常防护。同时,结合疫情发展形势,合理安排外出采样、服务地方等活动,积极推进部门各项工作。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郭竹梅

友情链接